药学院成立于1975年,是全国创建较早的中药高等教育院(系)之一。历经49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西南地区中药学类专业与药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党建领航促发展,政治保障固根基

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学院现有省级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支部2个,省委教育工委示范支部1个,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1个,校级示范支部7个,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先进集体各1个。培养全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各2人,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1人,全省统一战线工作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等。今年,药学院教工第九党支部获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是我校首个入选该级别的党支部。

学科优化强专业,一体发展谱新篇

2017年,中药学学科获批为省一流建设学科。2021年,中药学获批博士一级学位授权点,建成本科-硕士-博士全层次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2023年获批“少数民族药学(苗药学)”和“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2024年,获批生物医药医工交叉硕士学位点。在专业建设方面,2020年,中药学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中药制药、药学、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生物制药、制药工程6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2021年和2023年分别增设食品质量与安全、种子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

师资精进筑基石,一流队伍展宏图

学院现有教职工241人,国家级及省级人才称号19人,硕博占比89.6%。全职引进广东药科大学庞玉新教授为中药学后备学科带头人,聘任北京大学药学院杨振军教授担任药学院名誉院长,引进高层次人才20名;2022-2023年,获贵州省“十”层次创新人才1人,“百”层次人才2人。宋信莉、麻秀萍教授获省“金师”称号。在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王悦云教授团队荣获国家级三等奖,李田田副教授获省级二等奖,刘雄伟副教授、任少峰讲师获省级三等奖。

教改创新激活力,教学相长育英才

2020年以来,学院教师编写规划教材16部,出版或自编教材3部。承担国家级等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27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篇。2022年,周英教授团队获省第十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药用植物识别与鉴定》获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17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王建科教授主持的“以山银花为例重构与产业链需求相融合的‘321’实验教学体系研究”获教育部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立项。

质量提升重实践,人才培养铸辉煌

2020年,制药工程专业6名学生在“全国大学制药工程设计作品交流会”上获二等奖。2023年,学院学生在“微瑞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在第十一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2024年,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生物学二区top期刊《BMC genomics》发表论文。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85%。

科研硕果满枝头,创新实力跃新高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26个,包括国家级中药学(民族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教育部贵州民族医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种质资源保存与共享服务科技创新基地等。2020年以来,获批国家级等各级各类资助科研项目330余项;发表SCI论文350余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10余篇;出版中药民族药相关专著24部;获得专利授权55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

社会服务显成效,产业助力续华章

学院组织逾500人的校内外专业人才队伍及学生参与全国(贵州)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正式)工作2022年4月覆盖全省88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通过国家验收。2020-2024年,派遣20余名科技特派员开展中药民族药繁育与规范化种植,选育获得头花蓼、石斛、钩藤、淫羊藿等贵州道地特色药材新品种6个。组织专家在30余个县(市、区)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40余场次,培训药农1000余人次。

Baidu
sogou